大概从一岁半开始,孩子就会听懂看护人对事情的简单解释,比如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,跟他说去上班了,他会记住。
两岁以后,不管怎么解释爸爸妈妈要去上班,孩子总会哭闹不让爸爸妈妈走。这时候孩子已经开始思考,什么是上班,为什么去上班,能不能不去上班?
这时候有些家长会为了不让孩子哭,趁孩子不注意偷偷跑出去。等孩子发现妈妈不见了的时候刚要哭,被代养人用玩具或者美食转移注意力。可是等妈妈再回家,孩子看得更紧了,几乎寸步不离;或者对妈妈不亲近,两个极端。
或者一些家长会骗孩子,妈妈出去一下马上回来。爸爸到门口拿东西去了,都会让孩子对家长不信任。
甚至有家长没耐心,直接跟孩子说“不上班怎么养你,吃什么喝什么!”
也有家长或者代养人解释“爸爸上班去赚钱给你买好吃的”“妈妈挣钱给你坐摇摇车”“爸爸给你买玩具”。
两岁开始孩子有了因果关系和逻辑思维能力,想象力也开始萌芽,这种解释给了孩子一个很明确的因果关系:爸爸妈妈赚的钱是给我的。 可是全职妈妈不赚钱啊,难倒就没有爱孩子,给孩子玩具的能力了吗?
某天我跟孩子说“爸爸去上班了。”不到两岁的孩子,话都说不了全句,已经如数家珍的按照先后顺序给我连续的列出一排词“爸爸,上班,挣钱,投币,摇摇车。”这就是他的因果和逻辑!
上周去他姥姥家,他爸爸要上班走,他姥姥认真的给孩子灌输了这个思想“爸爸上班,挣钱就可以给你拿去投币坐摇摇车了!”
于是我开始思考:教育孩子,你以为他听不懂,还没教他,他已经自学成才了!我赶紧给孩子开启了“洗脑”模式。
爸爸为什么去上班?
“宝宝,爸爸去上班,不是为了让你坐摇摇车。爸爸要去帮助别人,很多人都在等爸爸的帮助,爸爸是英雄。”
这个社会的根本,不就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吗?等宝宝大一些,还可以有更详细的解释。
快递小哥,帮助别家宝宝的网购玩具早点到家;外卖小哥,帮助别家宝宝快些吃上可口的饭菜;业务员,帮助别人选到更适合自己的产品;警察,帮助大家维持秩序;医生,帮助肚子疼的宝宝不再难受;老师,帮助更多的宝宝学到知识;司机,帮助别人到想去的地方。
总之,爸爸是英雄,是人人期盼看到的英雄。爸爸如果不上班,只能陪你一个人,爸爸去上班,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,实现自己更多的价值。爸爸上班不是为了挣钱,是被尊重,被需要。孩子,你不知道爸爸这一天要做多少事,可忙可忙了,但是能帮到别人,他虽然累却很快乐。
别人受到了爸爸的帮助,还会感谢爸爸,比如给爸爸更多的爱和礼物,以及钱。爸爸可以拿着这些礼物和钱,去帮助和爱更多的人。
为什么爷爷不用上班?为什么妈妈不上班挣钱?
妈妈不是不上班,只是不出去上班,在宝宝还不能独立生活的时候,妈妈要帮助宝宝健康成长,这就是妈妈的价值。虽然宝宝暂时没有能力对妈妈的帮助给予金钱的感谢,但是可以用爱来回报。帮助宝宝的任务本该是爸爸妈妈共同完成的,现在妈妈把爸爸的那一份也做了很多,所以爸爸会感谢妈妈的付出,给妈妈钱。这就是妈妈挣的钱啊。
爷爷不上班,因为退休了。退休是退出工作岗位,回家休息。爷爷之前帮了太多的人,包括爸爸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,虽然爷爷年纪大了,不能再走出去帮助别人,大家还是会给爷爷感恩的回报,爷爷受之无愧。
我们家有钱吗?为什么同学家有豪车和大房子?
有钱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意浪费钱。钱要花在刀刃上。
同学家看起来可能比我们家富裕,这说明他的爸爸妈妈也很努力,也是英雄。但是大房子和豪车,没什么可羡慕的,那是他父母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已。
有些人喜欢把钱花在表面上,通过这些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价值,并且享受生活。也有些人会把钱花在内在,不断去充实自己,投资在学习上,为了更多的帮助别人。还有些人会拿钱去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或者吃不上饭的老人,去更多的回馈社会。
在有规划,有实力,有意义的情况下,花钱的方式没有统一答案,不分对错。
爸爸妈妈很有钱,我们希望你能学业有成,学得越多,就有更多的途径去帮助更多的人,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快乐。所以我和爸爸愿意把钱花在充实自己的学习上,并且我们全家都在坚持学习。
这是爸爸妈妈支配自己金钱的方式,但是你没有很多钱,你需要等待羽翼丰满时,去创造属于你的价值。
以上。
关于孩子的提问,这里只是举例,或者说是抛砖以玉。一切的出发点都离不开这四个“不”:不骗孩子,不让孩子自卑;不让孩子仇富;不让孩子啃老。这是给孩子最好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