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李天岑
看了“恢复卧龙岗”工程进展,觉得很震撼,很振奋。震撼的是“恢复”工程进度之快,振奋的是感到气势恢宏,真是大手笔、高品位。不由想起诸葛亮说的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。
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源于《出师表》,《出师表》源于《诸葛亮传》,《诸葛亮传》源自于陈寿的《三国志》。《三国志》写得很清楚,诸葛亮,字孔明,琅琊阳都人。刘备屯新野时,徐庶对他讲,诸葛孔明,隐居南阳,此人可用之。刘备乃三往卧龙岗,三顾茅庐。
《出师表》产生的背景:蜀汉章武三年(即公元223年)刘备伐吴失利崩于永安(今奉节白帝城)。诸葛亮开始辅佐后主(刘备儿子)刘禅。经过四年的准备,诸葛亮于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从成都向汉中进军,讨伐曹魏,临行,上《出师表》。《三国志》写得清楚:五年(建兴),率驻军北驻汉中,临发,上疏曰。《出师表》也叫奏章,相当于今天我们称的“请示报告”。《出师表》因其内容特别,意义深远,对整个三国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,所以,后世常常把《诸葛亮传》中北伐宣言或北伐奏章摘录出来,单独成册,人们称之为《出师表》。《出师表》分前后《出师表》,前《出师表》写于建兴五年,后《出师表》写于建兴六年。
《出师表》表现了诸葛亮忠君爱国的崇高思想境界,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。“臣受命之日,寝不安室,食不甘味”,一心想的是北征,光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回顾了自己踏上政治仕途的过程。他讲,自己本是平民,在南阳耕田,先帝不因他身份卑微,屈尊三次到卧龙岗茅庐拜访他,征询他对时局大事的意见,因此他答应先帝,奔走效劳。这表明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。另一方面表达了刘备从新野到茅庐请他辅佐,诸葛亮也受三顾之恩,遂出山。这也成为被人们传颂的刘备是礼贤下士的典范。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向世人表达了他的发迹历程,让世人知道南阳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。诸葛亮在离开南阳二十一年后又向后主刘禅讲述自己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,可见其对南阳这片热土的眷恋情怀。
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表达的忠君爱国,鞠躬尽瘁精神,死而后已的思想境界,感动激励了无数后人。其中,最为激情的当属岳飞。公元1138年农历八月十四,岳飞抗金由北向南路过南阳,到南阳卧龙岗拜谒武侯祠,时逢天阴下雨,夜宿于祠内。入夜以后,他秉烛细观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文辞诗赋以及前后《出师表》,不觉泪如雨下、思绪万千,竟不成眠。第二天早晨,道士献茶以后,向岳飞出纸索字,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讲的要求题字或赐予“墨宝”。岳飞毫不推辞,一气呵成,将《出师表》书写出来,以此表达他对诸葛亮的崇敬以及恢复河山的壮志。目前,全国各地的武侯祠,包括岳飞庙都有岳飞书写的《出师表》,均来自于南阳卧龙岗。
无论是《诸葛亮传》中的《出师表》还是岳飞亲笔书写的《出师表》,都是南阳卧龙岗最精彩的篇章,是南阳文化的宝贵财富,具有其他历史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所以,我们应保护好、利用好、宣传好。
今天,恢复卧龙岗,打造卧龙岗文化园,就是对卧龙岗文化的最好保护、利用和宣传,也是“顺民意、合市情、利发展”的千秋大业。所谓“顺民意”,是因为多年来南阳人民对恢复卧龙岗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要求;所谓“合市情”,是因为要建设大城市,一切都必须大手笔、大气魄、大提升;所谓“利发展”,就是恢复后的卧龙岗必将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高地,进一步促进南阳文旅产业的发展。